竞选期间中国期货配资公司,李在明发话要采取平衡的外交政策,不在中美之间选边站,甚至承诺要改善对华关系。但是上台后,他的顾虑明显多了不少。这段时间,李在明不仅对中方的邀请左右为难,还明确拒绝国内给其贴上“亲华”的标签。
前不久,李在明和前国民力量党官员金钟仁举行了一场午餐会,此次会议上两人就对美关税以及韩国外交政策展开了一番探讨。在会晤期间,金钟仁就试探李在明称,现在美国有一部分人“误解”李在明是亲华的。
李在明反应比较激烈,直接否认了这一观点,并立刻向美方表了一番忠心,称自己在处理所有问题的时候,都努力把美国放在第一位了,希望美方不要误会自己。
(韩国总统李在明)
除此之外,李在明也在积极推动和美国的关税谈判。然而,即使向美方表了忠心,李在明似乎也没得到特朗普的青睐。
按照原定计划,美国和韩国代表将在25日,于华盛顿举行一场关税谈判。就在韩国代表团已经抵达机场准备出发时,美方突然发来通知,称因美财长贝森特行程出现冲突,美方决定将会议延期。
要知道,这已经不是李在明政府第一次被美方放鸽子了。在上个月,李在明作为总统首次出国,赴加拿大出席G7峰会,当时也曾计划和特朗普见上一面。然而特朗普临时决定缩短日程,李在明也就没见上。
对于此次行程变化,美方也向韩国方面表达了歉意,并表示会尽快安排重新会面,但尚未给出具体时间。
对于这一状况,韩国内部还是存在诸多不满的。韩国舆论普遍认为,这次美方突然表示延期,很可能不是简单的日程冲突,而是美国在向韩国施压,好让韩国方面在最后做出更大的让步。
现阶段韩国方面的情况并不算好,其和美国在大米、牛肉等敏感农产品市场开放以及关税减让上的分歧非常大,且难以弥合。在谈判筹码上,韩国方面也处于弱势地位。
前几日,美日正式达成协议,日本不仅承诺扩大进口美国的大米,还提出了一份5500亿美元的投资方案。而韩国这边,虽然也有千亿美元的投资计划,但无论是在体量还是气势上,都比不过日本。
(贝森特)
更重要的是,眼看期限快到了,韩国还没被美方列到关键谈判序列当中,如今美日已经达成协议,中美关税谈判也进入最后阶段,甚至美欧之间也在进行协商。
这就让韩国方面很是担心,若是没能在8月1日前完成协商,韩国最后或许只能将中日欧已经签署的协议当作模板,这样一来对韩国实际上是不利的,他们也失去了谈判的主导权和政策弹性。而若是拒绝达成,那么美方将对其实施25%的关税,届时半导体、钢铁以及汽车行业都将面临沉重打击。
更戏剧性的是,美方之所以推掉和韩国方面的谈判,是因为贝森特要先前往瑞典,和中方代表团见上一面。美方的这一做法,实际上也是在告诉韩国方面,从美方的优先级来看,中国比韩国更加重要。
而李在明这边,很明显存在战略失误,他想靠“抱紧美国”换取重视,却恰恰因为这种单向倾斜,让韩国在中美博弈中失去了自身的战略重量,反而被美方轻慢对待。
美国对盟友的重视,向来不是看对方有多听话,而是看对方能提供多少筹码。李在明反复强调“韩美关系第一”“不亲中”等,本质上是想通过站队姿态获得美方的对等重视。但对美国来说,韩国的价值不在于是否跟自己一条心,而在于其在中美博弈中能扮演什么角色。
但当韩国主动放弃与中国的平衡空间,一味贴向美国时,反而让美国觉得韩国已经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本了。这样美方自然会把精力先放在更难搞定、但利益更大的谈判上。
此外,他还忽视了韩国经济的现实依赖:韩国的核心产业,根本离不开中美两个市场的平衡。
韩国的半导体、汽车、显示器等支柱产业,一头连着美国的技术和市场,另一头连着中国的供应链和消费需求。李在明把“韩美优先”绝对化,看似是保盟友,实则让韩国陷入了被美国牵着走,又得罪中国的风险。
(特朗普)
过去韩国的成功经验,恰恰是在中美之间保持弹性。比如朴槿惠时期既推进韩美同盟,又推动中韩自贸协定生效;文在寅时期既应对朝鲜问题依赖美国安全保障,又扩大对华文化、经贸合作。这种平衡让韩国既能从美国获得安全支持,又能从中国获得经济红利,还能在中美之间当桥梁,提升自身话语权。
但李在明的韩美第一,本质上是放弃了这种弹性,把韩国变成了美国的附属品。当韩国自己先主动矮化为“美国优先”的追随者,美国自然不会把它当成平等的谈判对手,反而会把它的利益当成可牺牲的筹码。
两次被美方放鸽子,正是这种逻辑的直接证明:在美国眼里,韩国的诉求优先级,远低于中美博弈的核心议题;而这一切的起点,就是李在明主动放弃了平衡这张牌,让韩国失去了与美国讨价还价的底气。
说到底,李在明的失误不在于重视韩美关系,而在于把优先顺序搞成了“唯一选项”。在中美博弈进入深水区的当下中国期货配资公司,像韩国这样的中等国家,不选边更能保住利益,保持对美安全合作的同时,不放弃对华经贸的灵活性,才能让自己在两边都有分量。
易云达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